为推动岭南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,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近期组织开展专题调研,广东形成“1+3”调研报告。发布8月26日,在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五场专题会议(岭南特色农业专场)上,省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水华介绍,广东在发展岭南特色农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,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,依然存在特色产业规模不大、生物种业实力不强、农机推广应用面小、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分散、产品同质化严重、部分农业标准仍不完善等问题。
据了解,2024年广东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为9701.21亿元,位居全国前列。水果、蔬菜、肉类、水产品等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。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.63万亿元,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507家,年营收规模近万亿元。
加强智慧农机农场研发应用
“粤强种芯”方面,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大幅提升,全省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6.8万份,保存种类和数量位居全国前列,建成农作物、畜禽、水产、微生物四大省级农业种质资源库。育成超级稻品种36个,占全国28%,育成畜禽新品种40个,约占全国15%,培育水产新品种43个,约占全国水产新品种总数的14%,10家(次)畜禽企业、12家(次)水产企业入选国家种业企业阵型,居全国首位。
针对农作物种业领域缺少领军企业,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,生物育种发展滞后等问题,调研组建议,重点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支持,增强生物育种技术储备和创新,推动种业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。
“粤强农装”方面,农产品烘干设备及畜牧养殖机械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;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,2024年,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1.3%;深圳大疆和广州极飞两家企业的农业无人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96%;华南农业大学突破无人化智慧农场关键技术,在全国15个省市建设30多个无人化智慧农场,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成效。
针对农机装备产业规模与兄弟省份差距较大、智能农机与丘陵山地小农机研发转化不足、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失衡等问题,调研组建议,重点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加强智能农机、丘陵山地小农机、智慧农场研发应用,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。
尽快制定沿海市县“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”
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开局良好。2024年海水养殖产量达376.83万吨,同比增长5.47%、增速创2011年以来新高,渔业经济总产值4718.25亿元,“蓝色粮仓”初见成效。
但在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规模化体系化仍存在三方面问题。
一是牧场建设方面,适养区域不足。二是种苗研发方面,养殖品种不够丰富,良种生产体系有待提升,病害防控、饲料使用等指引不足。三是金融保险体系建设方面,保险产品较为单一。
针对以上问题,调研组分别提出相关发展建议。
牧场建设方面,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导。落实规划衔接,确保省、市、县规划衔接。推动多规合一。尽快制定沿海市县“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张图”。
二是推动装备标准体系和确权登记。坚持标准先行,加强重力式升降网箱的研发及应用,针对养殖装备设计、制造、安装、检验等环节,逐步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设备设施标准体系;明确装备设施确权登记流程,推动建立现代化海洋牧场成套设备登记制度。
三是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装备全产业链。支持建立“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研究、生产基地”,加快培育壮大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制造业;针对深远海养殖关键作业环节,加快船用投饵系统、网衣清洗机器人、智能养殖管理系统、养殖辅助船等装备和经济适用专业材料的研发投入及推广应用,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。
种苗建设方面,一是“体系化”攻坚,筑牢种源安全防线。建设种业创新平台,加快新品种培育和适宜深远海养殖新品种开发;遴选一批适应粤东、粤西、珠江口不同海域养殖鱼种,围绕种质改良、饲料开发、疫苗病防、养殖模式、装备选型、冷链加工、品牌打造等全链条攻关,提升主力品种整体养殖效能。
二是“数智化”赋能,引领产业蝶变升级。高标准新扩建、改造提升一批省、市级水产原良种场,支持有条件企业建设无规定水生动物疫病苗种场,鼓励引入工厂化循环水、尾水处理、热能循环利用、水质在线监测、远程疫病诊断、物联网等先进设施设备,建立良种培育和苗种扩繁生产标准技术体系。
三是“标准化”发力,助力产业提质增效。探索全链条全过程标准化生产,按照“有标贯标、缺标补标、低标提标”的原则,逐步建立从亲本培育、苗种繁育、安全转运、养殖生产、品质控制的全链条关键环节标准化体系。
金融保险体系建设方面,一是完善多层次保险保障体系,提升风险防控与行业支撑能力。尽快制定并实施“关于构建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全流程保险体系”相关办法,提高全省海水养殖保险覆盖率。引导保险机构开发针对不同类型海域和养殖模式的多元化产品。推动建立由财政、保险机构共同参与的分担共保和风险储备金机制。
二是推动设备设施纳入抵押范围,激发产业投资活力。逐步完成养殖网箱、智能装备等资产登记、评估和抵押流转全链条制度设计,推动更多养殖设施设备纳入可抵押范围。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,试点推行“设备贷”风险补偿保险,提供贷款担保和损失补助。
采写:南方农村报记者 杨雪 陈诺 方壮玮 李思乐